直心剑道

直心剑道

星期二, 15 3月 2016 00:22

谢浩霖

星期二, 15 3月 2016 00:18

中山市分馆道场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9:52

广州直心剑道馆


联系人

曾先生


联系电话

18002214124(微信同号)
13710359580


邮箱

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30

竹剑绳结的绑法

劍道用的竹刀。劍道用的竹刀的刀身是由四條長竹片構成。刀尖的「先革」(皮套)內部加有一個橡皮塞,這樣可以確保刀尖的安全。竹刀的前段1/4的位置有一 個由皮革打成的中結,竹刀的有效打擊部分就是在刀尖和中結之間。刀柄部分是由一個白色長皮套包覆。照片中的竹刀沒有裝上「鍔」。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30

竹剑部位名称

下面是维护竹刀的一些建议:

解开连接竹刀把手和尖端的细绳(剑弦,tsuru),并将剑柄皮(tsukagawa)摘下。用一只手握 住除去剑柄皮的一端,另一只手拿笔记录下四块竹条各自的位置。记录竹条的位置有助于组合竹刀。一般在各竹条底端写上下左右或东南西北。然后将尖先革皮 (sakigawa)和中节皮(nakayui)除去。

注意: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将中节皮解开。你只要将剑弦解开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在维护竹刀后中节皮会变得很松,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绑它了。中节皮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竹子在摩擦碰撞后产生的刺留在竹刀内部而不让它飞出来。

在把中节皮和剑弦从竹刀上除去后,你会在先革皮所在位置发现一个形状象“T”的塑料帽(sakigomi)。它的作用是把竹条分开让它们在相应的位置固定。当你把先革皮去后,它有可能已经掉出它应该在的位置。在竹刀剑柄处还有一个小铁片,它用来固定每块竹条的相对位置。

当 你把上述所有的零件拆开后,找一张砂纸。将4块竹条依次用砂纸磨光滑。你会看到,这些竹条的边缘都很锋利。用砂纸的目的就是将十分锋利的部分去掉。但不要 磨的过度,一般两三次就可以了。将锋利的部分去掉可以让竹条在碰撞时尽少产生竹刺。我还喜欢用塑料泡沫。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日本生产的专门用来磨竹条的工 具。

磨完竹条后,把他们平放在地上。最好放在没用的废纸上,然后在竹条上涂润滑剂。一般把竹条的外层朝下,这样可以把润滑 油涂在内层可以使润滑剂更好的从内部渗透进去。润滑剂可以选择用缝纫机油或是枪的润滑油。菜油也是可以的。在日本还有一些专门的润滑剂。总而言之,让这些 竹条在油中浸润至少五天。菜油的话三天即可。过度浸润没有问题,但是让菜油浸太久则会使竹刀变得沉重。争取每天查看竹刀的吸油状况。如果油被吸收干了就再 涂一些。最后把多余的油擦掉。

另一种比较快的方法是手动上油。小心不要让刺扎到!找一块抹布,稍微带点油,然后对竹刀进行全方位摩擦帮助竹刀吸收润滑剂。

在训练前后要检查自己的竹刀,小的刺也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后果。按照前面的方法将竹刀拆开然后维护并重新组合。

竹条的裂缝和大的刺则不可能被修复,只有将这些竹条扔掉。保留可以使用的竹条,经过一定的筛选,他们也许可以用于组装成一把新的竹刀。

如果你已经到了用真人作为训练对象的地步,你应该准备两把竹刀以防竹刀坏掉的可能。因为在训练中,你的竹刀肯定会与对手的竹刀或对手的有效击打部位碰撞。这些动作都有可能导致竹刀起刺受损。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让四块竹条都能平均的使用,争取让每一个竹条都有做“刃”的机会。除非你用的是那种把手截面是椭圆形的小判型竹刀。要让每个竹条都有机会,其实只需要将剑柄皮、先革皮和中节皮相应的转动90度或180度或270度。

维护竹刀的目的是让剑道练习者能够更安全练习并且延长竹刀的寿命,所以维护竹刀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用油浸润的竹刀比较容易产生刺、更容易折断从而更危险、更费钱。一把经常维护的竹刀,有的时候可以持续使用一年以上。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22

剑道裤的折法

剑道服包括剑道衣(kendo gi)和裤裙(hakama)。根据剑道礼法的要求,剑道练习者在道场的正式练习中应穿着干净,整洁的剑道服。

了确保剑道服,特别是裤裙(hakama)挺括的外形,也作为剑道礼法中的重要部分,无论练习之后是否要马上进行清洗,都应该将剑道服按照礼法规定的方式折叠好以后再离开道场。剑道服的折叠方法对新生来说较为复杂,不易记忆,但这正是剑道修行的一部分,所以需要特别重视。

以下是剑道服的标准折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的学习记忆: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16

剑道训练用的器材

剑道训练用的基本器材有:竹剑、木刀、道服和护具等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15

剑道

剑道”一词最早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古籍《吴越春秋》。中国一脉相承的双手刀法经过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官方往来,以及朝鲜半岛和大陆沿海周边地区和日本群岛的民间交流,于汉唐时期流传到了日本。传至日本的刀法经过日本长年的战争岁月不断演变,在日趋稳定的日本江户时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样式,制作了剑道护具与竹剑的基本形制,确立了日后体育剑道的雏形。

历史

源于中国的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经日本人的研习修改,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古时用来保家卫国、防御外敌和维护社会秩序,现今才渐渐成为一项武术运动,改用竹刀、穿著护具对打。

在公元前473年,中国的吴被越所灭,吴的难民由山东半岛及东夷诸岛国渡海逃亡到日本,同时并携带了青铜制的“戈”与“剑”等。再经二百多年后,中国进入生产铁器的秦汉时代,这些铁器也随同大陆与朝鲜渡海过来的移民们,一块抵达日本注册公司 香港注册公司。二世纪后半叶,耶马台国女王,遣使贡魏四次,获魏明帝赠绢、铜镜和大量的武器如“铁矛”、“铁剑”。

最初创定剑法三个段位者“天地人”也就是“上中下”段的人,据传为二世纪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此说乃是记载于距此六百年后(712年)完成的日本最初之书《古书记》和《日本书记》上的,但书上的内容大多属于类似神话的传说,内容就令人怀疑了。到第四纪中叶,在常陆国鹿岛的国摩真人,创出“神妙剑”的剑法,此即为有名的“鹿岛之太刀”,后世流派多源出于它。第八世纪末,桓武天皇的皇宫大夫和气清磨,建立武德殿,武人于此练武,始自桓武天皇于至历代“平安朝”的天皇,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此举行天览比赛。

到了平安中叶的十一世纪初,由过去在战场上实战的经验,发现在马上作战时,使用砍斩的机会比刺击为多并较有利,也为了较利于拔刀,遂将原来单手使用,以刺击为主,削仅为副的双刃三尺直剑,改变形体为双手使用,以砍斩为主,刺击为副的单刃弯刀,也即成为今日“日本刀”的雏形。

镇西八郎源为朝,剑技凌驾号称“西陲第一”之乃师,复创“阴阳”也即“左右”两个段位,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个段位的构型,成为后世的规范。

源义经(幼名牛若丸),“平治之乱”其父源义朝被平清盛所杀,其母被掳并纳为妾。故义经得免死,软禁于山城国鞍马寺,读书习武。一日,于后山山谷中,遇上自称为“天狗”的异人传授剑技。义经将其融入日本刀独特的使用法,成为源家一统的剑法。此剑法遂经由其门下,么一法眼的门下八达人,成为有名的“京八流”或称“鞍马八流”,其支流等概直流传至今。

镰仓朝以后,攻防的剑技与武具,亦益形进步与发达,为了防御战场上强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须穿著厚厚的甲胄。而一旦到了白刃战时,为了对付此类甲胄,遂将三尺以上,甚至于达到四至五尺长的太刀,把剑尖垂斜于右或左后,扬剑从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从斜下方往斜下方挥斩,所以才产生了“构”的构型。

室町幕府末期进入了战国时代,于1544年火绳枪输入日本之后,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护的能力,遂改著用利于进退的轻巧护甲,刀剑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挂吊于腰带上)改成为刀刃向上,斜插于腰带上,剑技也以攻击颈、喉、腰、腋下、股间与手脚关节等等,护甲所保护不到的地方为主。此时代学习剑法,以真剑、刃引(锻剑时没有嵌入刃锋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练习。

一代剑圣上泉伊势守信纲,发明以三尺余长的竹子,从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来,做成素面素小手,可直接互相击打练习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后世它除了其传下的新阴流,新当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纳沿用之外,它的流传并不普遍。

战国过去,经桃山时代进入到江户时代,天下剑豪辈出,武道之兴盛达最高潮。1764年前后,中西忠藏仿拟头盔,护胸,笼手而发明了面,胴,小手等护套,并将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先革,中结,约丝,柄革,锷而做成竹刀,然后限定打击有护套保护下的任何地方。当时剑术的练习与比赛,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学习的“剑道”最初之雏型。但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独创之“型”的剑法,故以真刀实战,仍需辅以型的练习,到德川幕末为止,天下的剑法流派,达二百余流之多。

明治维新后,废藩治县,失去主家的武士们,纷纷沦为浪人。1876年发布除军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带刀禁止令,使原来的武士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转事农工商之工作,但却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无着,生活穷困的地步。

明治十年西南战争爆发,警视局招募全国剑士,组织“拔刀队”讨伐西乡隆盛,十二年JCH正式兴习剑术,同年五月,集各地剑士举行击剑会,首创制定“胜负三次”的办法,并由直心影流,鞍马流,宝山流,立身流,一刀流,传流,自源流,无念流,柳生流,镜新明智流等十流中,各采一式,制定成“警视厅流”之剑道型,此型后来也为全国的学校所采用。廿八年于京都平安神宫内,举行武德祭,重建武德殿,成立“大日本武德会”,卅六年制定范士、教士之称号,后再加炼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日本,被日本国土占领军总司令部,认定剑道为残酷恐怖的武技,遂与射击、铳剑术等,全面的禁止练习,一般人所拥有的护套,全部没收并予焚毁等。后来由森顺造氏等出面陈情并反驳谓:“剑道并非如贵部所思,专为学习杀刃为本旨之技,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义为:承习古传诸流攻防体技之间,不仅形而下之体格、体力、健康、长寿等之增进,更能具备形而上之观察、理解、判定、断行、思考、克己、撙节、礼让、信义、仁爱等精神上的教育,故贵部如此禁绝,是否悖民主主义之自由精神,何况,际此原子武器的时代,而却对此剑道有所畏惧而予禁绝,岂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与浅虑谬误之指施?”,如上反驳提出后,剑道禁止的命令果获停发。昭和廿四年举办战后首次全国剑道竞技选手权大会,向总部提出申请,却未获正式批准,但也并不加以禁止,故就在这样形同“默许”的状态下举行。

需要的配备

现代的剑道运动,是使用竹刀、穿着护具进行真实的各项招式的格斗。所以,在器材上也有特别的研究;竹刀是用四片竹板外加刀尖皮及握柄皮组合而成。护具有面具、护胸、腰垂、手套及穿着棉质衣裤。场地通常在木制弹性地板上,赤脚对打。因而,保护措施做得很完善,所以,比其他武术运动所发生的伤害率较低。

训练的方式

剑道是属于武术的运动,初学时较需要使用体力来施展剑技,当技术成熟后,则较多以智能谋略取胜,所以教学时需因人而异,给予适合的练习时间与次数。但是,学习的态度必须严格认真,才能得到实质的效果。

训练的方式,对初学者,应先以分解动作开始,再由单击动作做到连击动作,然后,逐渐进入连锁式的练习,再转入密集型的冲击训练。训练间倘若发现个人有不易学习的动作时,再给予个别指导。如此演进到全盘性的练习,并且将反击动作巧妙地合并应用在练习当中,再扩展成互相对峙到心对心的攻守对抗。

段位资格:

初段 一级资格所有者 中学2年级以上

二段 初段资格获得后1年以上 16岁以上

三段 二段资格获得后2年以上 18岁以上

四段 三段资格获得后3年以上 21岁以上

五段 四段资格获得后4年以上 25岁以上

六段 五段资格获得后5年以上 30岁以上

七段 六段资格获得后6年以上 36岁以上

八段 七段资格获得后10年以上 46岁以上

九段 八段资格获得后 65岁以上

十段 九段资格获得后

练士 具有六段资格,有良好判断能力者

教士 具有练士六段资格,有良好指导能力者

藩士 具有教士八段资格,德操高洁、剑理精通、技术娴熟,满55岁以上

有效打击的部位与判决认定

剑道的有效打击部位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剌喉部、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以上均为身体的要害部位。判决认定:所谓有效打击的认定,要依打击时的气势、间距、机会、打击位置、打击力量等条件的符合,来认定是否为有效打击。

如何去欣赏和观看剑道

事实上剑技只是一种手段,双方出手前的对峙;则是心对心的交战,因此,欣赏和观看剑道可从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心理两方面来看。就技术方面,动作俐落姿势优美,气势及精神饱满,显现强而有活力的表现。就心理方面而言,观看其临场情绪表现是冷静或浮躁,交战中是否能有敏锐正确的判断力,如何采取妥适的因应对策,如“先发制人”、“以逸待劳”或“反击致胜”的战术运用等,便可看出习剑者的智慧与修练.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14

实战--宫崎

攻防一致﹝1﹞

我認為實戰中,要在一瞬間的勝負中獲得勝利,應通過最短距離去打擊才能驟效,加上出端面、出端小手、拔擊胴等等的應擊手段,也能應用的話就更好了。一般來說一刀一足的時機,在基本打擊時,這個時機就是打的時機,在實戰中再前進半步似乎才是實際的攻擊時機。

以我為例,在擊面之前總是好好的壓制對手的劍尖,這也有防止對手擊出出端面的意涵。此時一邊將右腳伸出,一邊持續壓制,雖然說是壓制,但也還不到推擠的程度。對手的劍尖在稍微偏離中心時,此時自己要守住中心線的位置準備擊打。有些人讓對手的劍尖偏離中心線太多,就會讓對手有戒心而馬上採取閃避的動作,因此應該在對手沒有察覺的程度裡制壓對方。

在打擊之前會用很多的小步伐,當進入擊面這個階段時左腳還是不要移動比較好,如果移動的話﹝繼足﹞,在這瞬間遭到對手以出端技法攻擊的機率很高。一邊壓制對方的劍尖,一邊伸出右腳,再來邁出左腳就可以自由的擊面了。

最後要抱持著自己的身體會乘載對手竹刀的心情去打。

攻防一致﹝2﹞

右腳滑出及壓制對手竹刀的時後,竹刀要保持在對手表的一側,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從對手的表側進入,最後才用手腕強力的擊打。也就是說,重要的是手不要舉的太高。反過來說,自己的竹刀脫離與對手竹刀的接觸時,則必需要考慮到對方會迅速地從裏側擊出端手。

此時,劍尖保持在對手的中心線,相反的對手的劍尖在稍微偏離中心線處,因為如此,對於竹刀迎面而來想用突刺去對付的那類型對手,也要下定決心擊面。打完之後要決心把左腳拉到身旁﹝繼足﹞。「基本篇」也有說明過了,擊面後要有以右手進再左手進來突刺對手臉部的心情,這樣左腳就會快速拉到身旁了。再來攻擊佔優勢的話,對手有反應前就可以成功擊面了。

強力打突

如果基本已有一定的程度,那麼也許試著改變空揮的方法,即擊面的瞬間左拳快速碰觸到右腕的手筋。這樣做手腕要比通常的打法更快速的轉動,對初心者是不會教授這種對手腕負擔非常大的的技巧,而且一開始也不太能成功做到。另外,我也不推薦給少年期及成長期的人。這樣不知道會不會引起肌腱炎?但是我在累的時後都不會繼續這樣的練習﹝譯者按:指將左拳快速碰觸到右腕的手筋﹞。現在空揮三十次當中,有十次是做這樣的練習。

這個方法是擔任神奈川縣警首席師範的菊池傳先生傳授的。菊池先生是腕力非常大的人,因為我想學所以請他教授的。他說:「空揮十次,要用每次都能做到的心情去練習。

星期四, 10 3月 2016 12:13

何为剑道的“三先”

所谓“先”,就是抢得对方的先机争取胜利的机会。而“三先”则指更为有效的取胜机会,但这并不仅仅是指身体动作,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因素。

关于“三先”的解释根据流派、出处的不同,其区分方法与说明方式也都各不相同,亦有“五先”,或是“七先”的提法。其中最普遍的区分法是将其分为“先先之先”、“先前之先”、“后之先”三种。这是基于一刀流的思考方式:

所谓“先先之先”就是指预测对方的攻击,然后趁机寻找破绽打击的机会,相当于出端技(Debana-waza)。

所谓“先前之先”就是指在对方出现破绽之时进行打击的机会,出端技(Debana-waza)之外的攻击技、基本的跳击技(Tobikomi-waza)、扫击技(Harai-waza)等皆属此类。

而把握了“后之先”的机会而使出的打击技则指,避开对方的打击后趁隙进行打击。反击技(Kaeshi-waza)、拔技(Nuki-waza)、擦击技(Suriage-waza)等反击技法皆属此类。

除此之外,"先之先"、"对之先"、"后之先"的分类法亦很常见

第 5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