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心剑道
如何出快剑
劍道在中段姿勢下進行攻擊,而能在瞬間發動攻擊中段為?
劍道對打中,必須具備多種條件才能得到有效打擊。在相互對峙、攻擊、攻擊後的處理,這三個一系列的動作中,氣勢等精神狀態(氣)、是否確實打中(劍)、姿勢是否正確(體),集合以上三點才能稱之為有效打擊。
在劍道裡,必須在維持中段姿勢下進攻,擊敗對手並從中把握機會再度出擊。因此有效打擊的第一要件便是正確的中段,再加上隨時皆可發動攻擊的身體與精神的狀態。但除了是預備姿勢以外,在比賽與對打時又隨時能進行正確打擊的中段又是什麼?
如果利用肩甲骨做為中段姿勢或來作為正確的打擊則能夠套用至今許多的教法與一些事理的梗概。
在其他運動中已積極的運用肩甲骨
常常提及「以肩膀揮起或揮落竹劍」並認為使用肩膀的打擊動作為正確姿勢,但是這種打擊法對於基本的大擺正打面有效,無法用打出較細膩且銳利的面部或手部,而這些在實際競賽場合中較易被認定為有效打擊。
入門者對於動作較大的基本劍術較易上手並有所進步,但是常常無法在比賽、對打中使出能夠被認為是有效打擊的劍術技巧,尤其外國人常以成年學員較多,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而對我自身而言這也是指導初學者最難的地方。
上臂舉起是透過前臂屈肌群與上臂屈肌群(二頭肌群)的收縮,前臂伸肌群與上臂伸肌(三頭肌群)的鬆弛所形成;而下揮時是相反的,由前臂屈肌群與上臂屈肌群(二頭肌群)的鬆弛,前臂伸肌群與上臂伸肌群的收縮來造成。
簡言之,就是以形成拮抗肌的屈/伸肌群來達到上下揮舞的動作。但是儘管肌肉被認為具有瞬間收縮的功能但卻未必具備瞬間鬆弛的功能。
於是在需要同時兼顧兩者速度的運動中,如劍道,就會發生問題。也就是說,在上舉時收縮的屈肌群鬆弛前必須先收縮伸肌群導致手臂的僵硬並使揮舞動作遲緩。
這就是上述對初學者而言無法在比賽中發揮細膩銳利的打擊的一個原因也是他們的缺點。以此看來我們可以解釋為:非初學者可能使用另一種方式打擊以避開這樣的缺點。
一般上臂的運動以上臂關節(肩關節)為主,而肩甲骨的運動在其中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前伸上臂(屈曲)時屈曲角度若大於30度,此時與上臂骨連結的肩甲骨則一邊向上運動且向上迴旋。平常我們雖能輕易的舉起手,但在這動作中也包含了肩甲骨的運動。而在這樣的運動中雖然沒有特殊的關節,但以覆於肩甲骨上方之僧帽肌為中心之其他肌肉保持一定的平衡使整體動作看起來如同有關節在其中,因此肩甲骨運動又被稱為肩甲-胸郭假性-關節之運動。
在上臂向上揮舞時若欲達到肩甲骨運動,上臂(屈曲角約30度)應約在自中段揮下來打面或手部時左上臂的位置。此時便以行駛肩甲骨運動之可能性較大。再見到中,上臂骨以肩關節(上臂關節)上揮,在項下揮動時肩關節的運動就好比滑車。這樣的運動模式適合以較少的力氣輕易舉起重物,但在迴轉時速度較慢。相對於此,以肩甲骨運動模式(將上臂骨想像成肩甲骨並向上下揮舞)來行使的話,就如同槓桿般,雖然需要較大的力氣但卻能發揮速度較快的迴轉運動。
而在劍道等具有需要快速揮舞動作的運動是需要後者,即運用肩甲骨運動的打擊動作。這就是所謂「用下筋打」或「像抽鞭子般打擊」。
因此必須反覆練習大擺正與切返以鍛鍊與肩甲骨有關的肌肉群,即訓練所謂的「劍道肩」,這也是自古擺正與切返練習備受重視的原因。而初學者與女孩子等常常只能以肘關節伸出前臂打擊而無法打出快速而又細膩打擊的原因-可能在於尚未有「劍道肩」。
流暢的肩甲骨運動與其正確姿勢
以正確的姿勢站好中段是練習劍道入門時最重要的基本常識。支援肩甲骨運動的肌肉有多數連結胸骨與椎骨。在這種情況下若以駝背或肩膀出力的姿勢站中段則會限制住肩甲骨運動的範圍,無法利用肩甲骨做出正確的上下揮舞。再者,在攻擊時只有伸出手,上半身前請或者被攻擊後上半身往後翻時也會限制肩甲骨,導致無法正確揮動。因此,被視為選手的人都將左手-上臂骨-胸部視為一體進行攻擊的動作,而這樣的攻擊動作將會形成一個熟練的打擊姿勢。這就是所謂的「站好中段,姿勢不要走調」。
能有效發揮肩甲骨運動之中段姿勢
當你發現肩膀酸痛或僵硬時轉動肩膀的動作能夠自然的放鬆肩膀,背部也自然挺直,也能自我意識到肩甲骨運動。若駝背或肩膀出力的狀態下,自然肩甲骨便無法移動。
肩膀像懸掛著般輕鬆的擺好姿勢。當需要跨躍或垂直跳躍時,要以反作用力將肩、臂維持懸著的狀態之下由後往前揮舞並跳躍。這樣的揮舞方式可以放鬆肩部力量並且能自覺肩甲骨的運動目前是懸掛著手臂,由後往前帶來時的狀態下擺出中段。次時肘部的角度應與以竹劍擺出中段時肘的角度相同。
此時中段時的左手在肚臍的位置邊向內旋轉邊向前伸出,在伸出左手的同時應意識到左手與上臂、肩膀和脖子連成一條線貫穿連至耳朵,中段時能感覺左耳似乎被向後拉。這種方式的中段姿勢左手可以變得穩定,背部能挺直,肩膀下垂,丹田也能蓄積力量,同時也能進行腹式呼吸。而情緒與氣勢在左手前伸的同時透過左手-竹劍-劍尖指向對方的中心。
在與對手對峙時,維持中段互奪攻擊線,這時劍尖相互接觸會稍微晃動,此時不是以手或手臂來感知而是以肩甲骨去感覺,並藉此引起肩甲骨運動,不需經常保持在出力的狀態,並把握機會保持肩甲骨能隨時出招的狀況。
固定肩甲骨才能安定左手
正確的中段姿勢應在姿勢擺好的同時丹田用力將左手置於離肚臍一拳頭遠處。在此尤其注重左手的位置與握姿。假如左手在肚臍前左右晃動不定,則左手無法穩定。這種狀況下即使出劍也無法利用肩甲骨做出正確打擊。
左手需隨時擺在自己身體的中心線上,因此左手必須安定,要達到此目的並非左手出力使它自己定住不動,而是要夾緊腋下。自古以來經常教人在此時想像腋下夾著一張紙或一粒雞蛋來擺中段,這是因為腋下夾好上臂骨就能被肩甲骨固定住,肩甲骨就能被胸骨固定住。在這裡我們將像上述表示固定肩膀的狀態以「正確肩部動作」一詞來敘述。
在正確肩部動作的打擊後,上臂骨與肩甲骨合為一體,即以右手去移動左手也無法輕易的移動它。而相反的,若不是肩部正確運動的打擊,則左手容易被移動,在這樣的狀況下打擊後竹劍容易滑動,也無法打出將對發的劍砍掉的技術,也容易被攻擊。
以下是沒有達到肩部正確運動的打法舉例:
- 像向前刺的刺擊面
- 上半身前傾,上臂與上半身呈現大角度的打擊
- 打擊後左手沒有轉進去,同時手肘彎曲的打擊
- 手臂與肩膀用力的打擊
- 刀背歪斜的橫向打擊
- 丹田力氣消失,聲音沒有氣勢的打擊等等
敏銳的攻擊,前臂放鬆有效發揮手腕動作
打擊後臂與肩部必須放鬆,尤其前臂放鬆能伸直手腕,能自然的發揮晚不動作進行銳利的打擊。肩甲骨在某方面具備非常大的活動性但相反的也是個非常不安定的關節。
因此在打擊後如果力量一直都放鬆著,那麼關節會呈現不安定的狀態也就無法形成正確肩部動作的打擊。再者,打擊後也並非以肩關節本身出力保持肩關節的穩定,而是以胸肌群與位於其後側之僧帽肌類似夾住肩甲骨的感覺來安定肩部,這麼一來,就能行使出放鬆上臂與肩膀的敏銳打擊。而且打擊後背部會伸直,接著手晚會自動向內旋轉,手部也不容易向上翹起。
若中段不穩定則無法在一拍的時間中發揮正確的打擊
上段與中段相同。穩定的左手仍然是很重要的。上段時左手位置通常被指定在額頭前方距離一拳頭處。這是因為如果比這位置更高或更前面,左手會變鬆。而右上段雖然直接向上舉,但是左上段時劍尖會稍微往右移,左手會稍往左移並將劍尖向右擺出姿勢,如此較為自然並且也能安定左手。
這樣的左手位置必須能在實際打面時自我注意以達到要求,否則無法在一拍之內做正確打擊。
勿忽略應對技巧,需常保持並意識正確肩部動作
自中段姿勢開始打套路時必須達到上述要求,而在反擊時若需打腹部則可能會張開腋下導致肩膀力量不得不減少。如Su ri a ge或Ka e shi甚至打腹部時需要用到手臂的迴轉,將破壞好不容易構成的正確肩部動作,肩膀的力量便減少。
因此在實際對打中能應用的一拍Su ri a ge、Ka e shi與腹部攻擊則應盡量能夠夾著腋下同時利用前臂的迴旋動作來進行攻擊。因此反擊必須是手臂的迴旋與伸展,屈折(手臂的伸出或收縮)且要常常意識正確肩部動作來對打。
例如日本劍道形三本目中的「刺」,若向手的方向向內縮,則腋下容易張開,而七本目中的腹部,打擊時手臂若以大幅度旋轉時腋下便會張開並無法打出一拍內的快速攻擊
道与术
道之所謂者,乃是亙古不變,而後以不變而能應萬變者。
比如劍道,即劍之道理,以此道鍛鍊出來的心技體,三者可以應付任何劍的對決,人格的養成,甚至面對人生的態度。此乃劍之大道。
人云,劍的最高境界,是無劍勝有劍,對於此點我認為並不是真的不用劍叫做無劍。
而是如以上所述,將透過劍道的鍛鍊,反映在人生各種考驗之上,並不侷限於實體的劍的戰鬥。
吾竊以為此乃真正「無劍」的含意。
而無劍再真正劍的戰鬥上,應該只的是隨心所欲的境界。不用思考招式,不用比鬥心機策略,更不用比拼力道速度,身體自然會站到該站的地方,手跟劍會往他們該去的地方舞動。
至於重點的柔道之父加納志五郎所言「欲窮究柔,必先鑽研古流」,他本身也是學習柔術出身,並將柔術加以力學化的整理,進行外國式的科學分析歸納,而不像古流柔術透過練習、實戰來心神領會期中的「奧義」。
比如說現代學柔道的人,一定會被灌輸以重心的概念,還有單一招式最迅速有效率的動作,其中牽扯到施力的方法、重心的轉移等重點,就是以前人稱的「奧義」。
將這些「奧義」歸納統整,成為一套道理,就成為「道」。
前人百千年生命及經驗的累積,成為一套「道」之後,能夠橫掃當代實在不難想像。
加納訓誨弟子時,還有傳授柔之道時,常常提起古流柔術跟柔道的差別。
也就是實戰殺人以及整合統一的道理的差別。
我想這可能是他不想讓弟子過分鑽研於「技」,而忘卻「道」。
但是為何他晚年出此驚人一語,反而要人去鑽研古流柔術?豈不自打嘴巴?
畢竟他也是學習古流出身,更何況天下武學萬流歸宗,一味的排擠其他源頭,豈不又將「道」變成另外一種「術」?一種叫做柔道的柔術。
當他看到現代比賽的柔道,不知道會不會更堅信他晚年叫人要鑽研古流的決心?
正因為他懂「術」,方能在二十三歲極為年輕的時候創立柔道。
我相信,他在晚年的時候,一定遇到什麼事情讓他覺醒頓悟。
劍道又何嘗不是如此??許多人在比賽還有竹劍的用法上打轉,並堅信此乃劍道,這豈不又是把自己拘泥於「道」中,然後更加的渾然無所覺的最好例證??
我想當初創立劍道的人,一定很懂得「劍」,不管是劍還是劍術,否則如何能成為道?
但是現代太多太多人,不懂得劍而自以為自己懂得劍道,我想這就很矛盾了。
現在,我對劍道最高點的理解,已經從「不敗」,變成「自然」。
身體該怎麼動,劍會怎麼走,我通通不知道但是自然會去舞動,但這並不是排斥一切技巧體態的鍛鍊,也不是沒頭沒腦亂打很像禪宗的啞謎。
古流劍術是現代劍道的源頭,一切的道都是由術而來。
只堅持自己所學的叫做道,而排斥其他一切源頭,道也就變成另外一種術罷了。
畢竟,既然叫做劍道,追尋劍之理,透過劍來領悟人生之道。
如果忘記原點的劍,堅持的劍道,不過也就是一種名稱的堅持而已,毫無意義的。
剑道是男女都可以练习吗?
是的.男女可以练习.....
日本剑道
一、起源
发源於中国的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再经日本人的研习修改,扬长补短,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古代用来保家卫国,防御外敌的侵犯及维护社会秩序与和平。直到十九世纪末科技日益发达后,才渐渐成为一项武术运动,改用竹刀、穿著护具的对打演变成为现今的「剑道」运动。目前,在日本及韩国剑道已是警察的必修训练课程,法国、巴西的警界也极为重视,除此也普及於世界各地约有四十馀国,台湾的技术水准约排二、三名内。
二、需要的配备
现代的剑道运动,是使用竹刀、穿著护具进行真实的各项招式的格斗。所以,在器材上也有特别的研究;竹刀是用四片竹板外加刀尖皮及握柄皮组合而成。护套有面具、护胸、腰垂、手套及穿著棉质衣裤。场地通常在木制弹性地板上,赤脚对打。因而,保护措施做得很完善,所以,比其他武术运动所发生的伤害率较低。
三、训练的方式
剑道是属於武术的运动,初学时较需要使用体力来施展剑技,当技术成熟后,则较多以智能谋略取胜,所以教学时需因人而异,给予适合的练习时间与次数。但是,学习的态度必须严格认真,才能得到实质的效果。
训练的方式,对初学者,应先以分解动作开始,再由单击动作做到连击动作,然后,逐渐进入连锁式的练习,再转入密集型的冲击训练。训练间倘若发现个人有不易学习的动作时,再给予个别指导。如此演进到全盘性的练习,并且将反击动作巧妙地合并应用在练习当中,再扩展成互相对峙到心对心的攻守对抗。
四、有效打击的部位与判决认定
剑道的有效打击部位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剌喉部、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以上均为身体的要害部位。判决认定:所谓有效打击的认定,要依打击时的气势、间距、机会、打击位置、打击力量等条件的符合,来认定是否为有效打击。
五、学习的功效
剑道具有运动和武术的本质,长期修习,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精神活力外,同时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专注力和果敢进取的性格,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冷静自信的态度,这些优点不只用於武术,对各人处事的理法或事业的经营都助益良多。所以习之不辍,终身受益。
六、如何去欣赏和观看剑道
事实上剑技只是一种手段,双方出手前的对峙;则是心对心的交战,因此,欣赏和观看剑道可从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心理两方面来看。就技术方面,动作俐落姿势优美,气势及精神饱满,显现强而有活力的表现。就心理方面而言,观看其临场情绪表现是冷静或浮燥,交战中是否能有敏锐正确的判断力,如何采取妥适的因应对策,如「先发制人」、「以逸待劳」或「反击致胜」的战术运用等,便可看出习剑者的智慧与修练。
【 剑 道 的 特 性 】
一、现代的剑道是藉由竹刀及穿著护套,进行真实的击、打、刺、避、挡等各项招式的格斗,由於须穿著防身护
具,保护措施较为完善,所以,较一般以身体直接碰触的运动,所发生的运动伤害为低。
二、剑道具有运动和武道的本质,初学者较需要用体能来施展剑技,当技术成熟后,则多以智能运用策略取胜;
通常年轻时较易用体能,以快速与密集攻击为主的技法,年长后即可利用冷静稳健的智力,参插适时的攻、
守技法来克敌制胜,因此,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只要手能持刀即可学习。
三、剑道是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格斗时必需专注、认真的应付,更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来抗衡对方的攻击,以期
能在逆境中磨练成长。并且,练习时常有孤注一掷,舍身攻向对方的动作,因此,不仅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
力,也能培育出专注、果敢的性格,以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四、心灵的锻炼,一般都认为「剑道」只是外表的手脚功夫,事实上剑技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其实,行为的动
机,起源于内心意念的决定,而对方出手前的对峙即成为心与心的交战。因此,仔细观察对方的心态和培养
剑道到底用什么东西在练习?
情景一:
A君问:“剑道就是一直用竹剑的么?”
B君答:“我听说好像是5段以上(也有说3段的)才能用真刀耶,因为怕伤到人”
A君:"那好无聊啊,一直用竹剑,没手感,真想用真刀去劈。“或者说:“我在XX里面看到用真刀,那才叫厉害!
情景二:
A君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学真刀的技术啊”
B君答:“剑道型就是真刀技术啊”或者说“现代剑道不用真刀啊”
A君:那多没意思,原来剑道没有实用性啊,就是竹剑打来打去,不练练真刀,至少要多练练木刀吧,比较有手感!至少重量接近一点!
相信各位剑道练习者一定遇到过初学者问到类似的问题吧。其实alucado在学习剑道之前也一直有一种疑惑,认为竹剑既然是真刀的替代品,那么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动漫里面那些角色一样挥舞起真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幕末时代”(浪客剑心)
后来学习了剑道才明白,原来世俗想象以及印象中的剑道同现代剑道差距甚大:第一种世俗化的理解是剑道是“武士刀法”,以凶猛著称、以杀伤闻名,第二种世俗化的理解是剑道就是要挥舞真刀。
产生这种联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军国主义分子曾经用武士刀屠杀了无数中国百姓,以展现自己的“剑道水平”;二是影视文学作品中,对日本刀文化的广泛宣传;三是古代剑术修行方法的惯性思维。
前 两点比较好理解,我单独来说说后一点剑术修炼的方式,依据古人的方法,应由真剑的拔斩开始,二躬(NI KIU)(古剑法之一)、土澶切 (DO DAN GILI)。(SUE GILI)(据切,把东西横放在台上斩之)、刃切(HA BIKI)(把真剑的利刃磨掉)的攻防、木剑的组太刀 (KUMI DA CHI)(古代的剑道型)、袋挠(HUKURO SINAI)(用布包的竹杆),至戴上护具手持竹刀的打突和乱打等综合性的练习,才算 最完整的修炼方式。如今的剑道却只保留了戴上护具的竹刀对打稽古,这又是为什么的?要知道古流剑术修行的首要目的就是其实战性,古流剑术通常是在流派创始 人的真剑胜负经验下通过总结剑理(简单的解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真剑杀伤对手而不被对手杀伤)创立的。而古代武士练习剑术一方面是为了强身健体同时提升自 己的精神修养,更重要的是要随时磨练自己的武艺,起到战备或者依靠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然而,在法制社会里,军队、法律和公安部门已经替 代 了武士的作用,同时再磨练“真刀技巧”,强调真剑的实战性,在热兵器时代已经几乎没有意义,所以,剑术逐渐开始向纯粹的磨练心智、速成人格转化,尤其是在 2战后的美军占领期间。美军之所以严格禁止日本人开展武道活动,就是害怕其训练具有军事训练和军国主义性质,在这种前提下,全剑联诚惶诚恐,为了保存剑道 而取消了具有杀伤性的教学,转而提出“让剑道成为教育剑道”,仅仅保留仍然适合当代人的穿戴护具手执竹刀稽古,但是却仍然强调剑道型的作用并教育大家要有 真剑意识,避免剑道发展为两个人互相乱打的“棒术”。
现代剑道经过此番变更,剑道稽古真正舍弃了“能赢就是王道”而成为了使用竹刀、以心击心的人格之战。
相信大家能理解为什么现代剑道不用真刀了吧。并不是有人说的初学者用真刀容易受伤。
那 么是不是剑道失去了真刀甚至很少使用木刀对打就失去了实战性,完全变成在比赛中得点的观赏性运动了呢?并非如此!现代剑道会大幅提高个人敏锐的观 察力、意志力和对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握的能力。更深一层次的剑道则会教会练习者“进攻”的真正含义,剑道的实用性真是可以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桃花源记)来形容。
有一种说法叫做“剑道三倍段”,指其他武道想要与握有武器的剑道有段者抗衡,必须要三倍于该名剑道练习者的段位。我想除了因为剑道段位的得来不易,质量过硬、剑道攻击对手小手的方式非常特殊和有效、还有则是剑道完备且层次分明的攻击体系。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最近出现的有些剑道组织要求大家学习“真刀技法”或者干脆宣称自己是“古流”使用木刀学习剑道的情况。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哪种武器,只要你懂得武器伤害人的原理,能把这种武器的杀伤性使用出来,都可以独当一面
比如硫酸、链条、菜刀、手榴弹当然还有日本武士刀以及木刀。然而,即使你把木刀和真剑挥舞得再活灵活现,仍然不是“剑道”,它顶多只能叫“砍人法”,完全没有剑道以心击心的内涵和人格塑成之法。这种暴力值得大家去学习么?
况且许多自己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招数”,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殊不知现代剑道的WAZA都是在真剑胜负的经验和长期稽古的实践上发展而来的。那些有违剑理、想当然的招数即使在暴力冲突中,又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所 以在下劝这些神棍剑法的发明者,在下和你们一样也曾胡乱挥舞木刀竹剑,直到今天才发现以前这种行为的幼稚可笑。如果你真对剑道感兴趣,那就不要再坚持这种 幼稚和错误的想法,向前辈虚心请教。实迷途其未远,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识是非、知善恶,只要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并定有所成就。
如 果这位神棍剑术发明者只是一个妄图骗钱的体育骗子,那么请你考虑一下做这件事情的成本,虽然目前在大陆见到属于半行业垄断地位,你可以蒙蔽消费者骗取人家 钱财,可是这种手段太过幼稚。一旦大家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必定会离开你的“道场”,你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剑道的四戒之章
驚者,是因為預期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被此意外之事所震懾之謂.驚於物時,一時之間心身的活動混亂起來,沒有能力下正當的判斷,及做適當的處置,嚴重者甚至會淪落到茫然若失,呆若木雞的地步.
懼者恐怖.如有恐怖之念者,精神的活動凝滯,四肢顫慄,筋肉麻木失去作用.又如看見敵人的軀幹高大以致去銳進的精神;由敵之虛張聲勢,自以為不及;顧慮前進會遭敵方迎擊;擔憂後退時敵方會追擊 ... ... .這些都是恐怖之心,又稱之為懦怯,是古來武士的最大忌諱.
疑者是見敵不敢確定,心中不能有所決斷.疑時注意力在心中凝滯.
惑者,精神昏迷,要做敏捷的判斷和輕快的動作是辨不到的.
如果產生驚 懼 疑 惑 四念,內心被擾亂則生破綻,而且其動作必定遲疑猶豫,是很大的弊病.因為自己內心缺乏平靜,而使擊的判時性完全攪亂.要克服驚 懼 疑 惑 四病雖是至難,但也要做戰勝它的努力,這才是修練.古人將克服四病時的心境以 [無念無想] 或 [明鏡止水] 來形容,重要的是要能戰勝自己內在的心魔.
剑道正确的中段
從古代日本劍術中,現代劍道保留了五種「構 」或稱「架勢」,當中以中段為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架勢。中段可攻可守,攻而易取,守而難陷。中段的姿勢有以下的優點:
由自然體開始,雙腳齊肩,腳板平行向前,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左腳趾尖與右腳腳跟在平行的橫線上,略為抬起左腳喂約一寸高,身體重心落兩腳之間的地板上,兩膝微曲,腰部至上身挺直,腹部微收,肩膊稍垂,頭部向前,下巴微收。眼睛應視對手身體為一個整體,全部放於視野裡。
持劍方面,左手以尾指及無明指緊握劍柄末端,右手握在劍鍔下一寸位置上。雙手虎口與劍的中線保持直線,拇指向下。握劍的力量主要放在左手,右手主要負責控制劍尖的方向,使劍尖對手喉部。
一個正確私架勢能令劍仕隨時進攻或退守,而在五種劍道架勢中,中段的攻防最為全面。
練拳,練功,練氣
練 拳,練功,練氣.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空.練功不練氣,等于要猴戲] 這句話至理名言,意義深刻,但很多人在這方面的理解使人啼笑皆非. 練拳,練功,練氣。是三種不同的訓練分類.雖然外行人把拳分為外、內家.但也沒有錯.但是內行之人卻不是這樣分法,許多人在這方面的認識也很模糊.每天都 說要練功,但每天都停留在練動作,把式或打熬氣力方面,其實只是練拳而已. 一般人對內外家的分別是某些拳種給人的感覺是練動作,招式.形骸而定名外家.而某些拳種沒有剛猛用力的招式和體形勳作,以內在心意做運動而定名內家. 外練筋,骨,皮肉,內練精,氣,神,其實他們所分力內外家,到頭來都是殊途同歸, 越到最後越是強調內外兼修.不管南拳北腿,少林武當皆如是也.
練拳….招式實相,手,眼,身,步法,隨意肌的訓練…..
練功….打熬氣力, 筋,骨,皮肉.及內在關節,神經係統及,不隨意肌的訓練…..
練氣…..強化內臟,專練五臟.六腑,使一.正所謂內外兼修,達到形,意,氣,並重.
有些人學了拳腳招式之後,很快就在外面闖出了名堂,正所謂拳怕少壯,自己年青力壯,光利用體能肌肉的力量加上招式的訓練己打天下,往往以為自己成功了而忽 視了自身功力的配合.尤其一些剛猛的拳式只用了筋骨皮肉所產生的勁度已制敵,但到年老力衰時,功夫也完蛋了.所以精神上的修煉,內臟.的強化是必須的.不 然到老就會一空了. 看一些日本劍道高手,當他提劍時,還未有什麼招式動作,就己體現出一股無堅不催的力量,就是精神和肉體凝聚的統一體,不須動手已分高下了,再看另一風範, 一些高手,當他一站出來,氣定神閒,無懈可擊,多麼濃烈的殺氣亦化解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高手,大家可憑智慧領悟一下[勇者無懼,仁者無敵]的含 意. 練功除了壓腿扳腰的基本功之外,每一拳種大多有練內臟.強壯的內練精,氣,神的功夫,例如,洪拳的鐵線拳,蔡李佛的羅漢拳,空手道的三箭拳……..等等.
外練的是拳,內練的是功,整體和思想的統一是練武者的修為境界,練氣就是洗練自已的身心,氣行所至溫養五臟.筋骨,及心性,越老越精,拳腳功夫出于無形, 在外表現者不再似一個開路先鋒,一個殺手,一個只會擂台爭霸的武夫,而是處處體現出大將風度,王者之風,不會有給人耍猴子戲的感覺了. 現代科技進步,靠功夫殺敵打仗已落後了,我們現代人把傳統昇華,進化為強身健體,提高個人水平,的運勳,而拳,功,氣,這三步曲中功和氣更重要了,如果把 練拳,練功,練氣,配合自已年齡和身體狀況作不同的比重和要求而練習,又可自衛強身,最後達到和宇宙同步,人天合一的修為境地,就是練拳的最高境界了. 武學之道如瀚海無涯,關于這些觀念往往長篇大論也言尤未足,謹以此短文和各位同道分享。
剑道的切反练习
正确的切返练习
切返练习是剑道动作的综合练习,对于身法有莫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热身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初学者更要多加练习以掌握剑道练习的要素
切返练习要素及效益:
- 在快速的移动中脚法与重心移动配合的练习:学会以腰部重心来控制足下的移动
- 中心线的练习:学会随时掌握对方的中心线而不偏移,让自己的剑走最短路线
- 体碰的练习:学会利用腰力来冲击对方,或是利用腰部力量来抵挡对方过来的冲击力道
- 灵活的手腕运力的练习:学会利用手腕的运动来控制剑挥出的行进路线
- 一刀一足的练习:在打击的过程之中,观察竹剑打击对方时的部位,来调整自己与对手之间的距离
练习程序:
正击面-〉体碰-〉前进左右斜面4支-〉后退前进左右斜面5支-〉正击面-〉体碰-〉前进左右斜面4支-〉后退前进左右斜面5支-〉正击面 如此循环数组
练习中的要点:
- 练习过程中,所有的动作最好采用大的基本动作实施
- 移动时体要正,腰要发力,脊椎骨要挺直不可为了挥剑而低头,双眼要注视对手
- 挥剑的动作:左手推劍上舉時吸气入丹田.右腳便隨腰的推進而送出.當劍揮下時.左腳便隨丹田的收縮用力呼气向前靠腿收回.並且.兩足底輕拂地面般的運行.身體也不可因動作上下起伏
- 练习过程之中,左手永远要在中心线上,右手在太阳穴附近转换刀路成45度角形成斜击,打击完成要停刀,右手移向中心线位置沿中心线后再次举剑上挥
- 在打击过程之中,应与对手保持适当距离,以竹刀的有效部位进行打击,切不可因为打击距离过短而使左手脱离中心线
- 每一刀打击完成时都必须有有拧剑,停剑的意图,准确地打击到目标部位上
- 练习过程之中,应慢慢的将每一刀确实到位完成动作,切莫为求快速而导致变形打击
练习过程中的目标:
- 先练习姿势(协调性)
- 再练习准度
- 练习速度
- 练习反应
剑道十戒
我慢:自视颇高,视人无物。喜好高骛远,爱堕入幻想。则不知天高地厚,天外有天,强中尚有强中手。尤十八般武艺各具特色。互克互制,悉不足凭恃独善。眛于上述事礼理,则忽略省身内修,继续磨练。乃入魔难成大器。
我心:自恃先天体质之优势,而稍为领先超群,则自慢自大摆出高人几等之姿态,不敛出口伤人之劣迹。这种人个性倔强,而思虑不足,且情绪不稳,缺乏自制之智。凡事从情灭智,误入左门旁道而不知自拔。凡事忽冷忽热,一事无成。
贪欲:贪婪名利财色,爱好虚荣夸耀者,以学剑为达取欲望之手段,则错莫大焉也。天下大乱,祸根在此。凡有志学剑者,应先戒贪,凡事善加节制,尤对段位、称号应持平常心,不可强求或埋怨。夫学剑之目的在于延年益寿,明悟处事待人之道理无他。
怒:怒为愚者之对外反应之总行为之称,凡天资愚劣,缺乏理智,不识大体,不明人性者,容易受骗,做出错误判断,并难消心头大恨,而采报复之举,谓之怒。凡知识浅薄,经验不足之后悔之念,必以怒来宣泄。愚者容意上当,而接着失去理智,不知善后补救,只图以毁灭泄恨,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语云:怒不择言。怒极之至,定出招无谋不准,破绽百出。剑者不可不慎!
惧:贪生怕死,人之本能,根深柢固。如畏敌胆寒,身心不晋,肌肉缩紧,试问,如何对敌取胜?君不知智取之道否?克敌之道,在于反制,而机智之生在于镇定清智之中忽生。如因畏惧而神智全失,只有坐以待毙之下场。怯惧之道在于炼磨之中培养自信之外,殊无他途,生死之别,决于间发之差耳。
侮:轻敌而大意失荆州也。
慢心:自高自大,疏忽修炼也。不知长江后浪推前浪也。
怪:不明不知则生怪。见闻不广,经验不足所致也。不知敌之所在,人数、所用武器、招数,最足生怪。怯怪之道,在于广求名师,深入研究,不断炼磨之外,尤应注重别生死。
疑:惑也。猜不透敌方用意而呆滞,破绽洞开。
迷:不知对敌行动之策略。无危中生智之才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