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心剑道
剑道中招式是谁编制的?
日本古代各流派编制出各类招式,而到以竹刀、防具进行练习的江户时代,招式的编制到达顶峰。现时统计约有50余种。
关于剑道的目的和效果
剑道的目的
首先应认识为什么要练习剑道和练习剑道会产生什么效果。以下叙述是为一般人想达到的目的提供参考1976年全日本剑道联盟发表一段声明:“剑道就是凭借修炼剑的理法(包括有形无形的正确法则)来形成人格之道(研究个人天赋的优秀品质,一心一意努力修习....)”。
直心境界
“直心”的境界
何谓“直心”?直者:不曲也,正直、坦诚。心者:心灵,智慧、感悟。
“直心”者: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心无谄曲虚伪,行寂静行,远离虚妄,和言爱语,忍辱柔和,温良持孝。非停留在嘴上说说,而是深入于心,通过不断的感悟人生和自我修炼以达至“直心”的境界,以正直、坦诚、智慧的心态处世与对待“功”、“名”、“利”、“禄”。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想要达成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胜人先胜己,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心,“心”指导了你的“行”,正如剑道修行中的四戒“惊”、“恐”、“疑”、“惑”,这是其一,是对外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在的四戒“贪”、“痴”、“嗔”、“妄”。
达至“直心”的境界,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行,从每经历的任何一件事情中去感悟,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真自我,也就是“剑道”中的“道”的含义,如此才能不受外界的变化影响扰乱自己的内心,不至于在学习、事业与人生之路上困惑、迷失。
认识剑道
(一)剑道精神
不仅形而下之体格、体力、健康、长寿等之增进,更能具备形而上之观察、理解、判定、断行、思考、克己、撙节、礼让、信义、仁爱等精神上的教育。
剑道除了剑技之外,还有许多修身处世之道。
剑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信奉“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条。
剑道是格斗的运动,也是非常讲究礼仪的运动。提倡“以礼始、以礼终”,练习和比赛之前之后剑手都要给对手施三次礼,以示尊重。
剑道,是一种心的修炼,在格斗中双方真正比试的内心的力量。
它非常强调“德艺双修”、“心剑合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剑道练习来增强自身的礼节涵养,培养人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敢果断,激流永进的进取精神,在提高个人的自我防卫能力,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使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升华,能够以良好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
(二)、如何去欣赏和观看剑道
事实上剑技只是一种手段,双方出手前的对峙;则是心对心的交战,因此,欣赏和观看剑道可从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心理两方面来看。就技术方面,动作俐落姿势优美,气势及精神饱满,显现强而有活力的表现。就心理方面而言,观看其临场情绪表现是冷静或浮燥,交战中是否能有敏锐正确的判断力,如何采取妥适的因应对策,如「先发制人」、「以逸待劳」或「反击致胜」的战术运用等,便可看出习剑者的智慧与修为。
(三)、训练的方式
剑道是属于武术的运动,初学时较需要使用体力来施展剑技,当技术成熟後,则较多以智能谋略取胜,所以教学时需因人而异,给予适合的练习时间与次数。但是,学习的态度必须严格认真,才能得到实质的效果。
训练的方式,对初学者,应先以分解动作开始,再由单击动作做到连击动作,然後,逐渐进入连锁式的练习,再转入密集型的冲击训练。训练间倘若发现个人有不易学习的动作时,再给予个别指导。如此演进到全盘性的练习,并且将反击动作巧妙地合并应用在练习当中,再扩展成互相对峙到心对心的攻守对抗。
(四)剑道的特性
1、现代的剑道是藉由竹刀及穿著护套,进行真实的击、打、刺、避、挡等各项招式的格斗,由於须穿著防身护具,保护措施较为完善,所以,较一般以身体直接碰触的运动,所发生的运动伤害为低。
2、剑道具有运动和武道的本质,初学者较需要用体能来施展剑技,当技术成熟後,则多以智能运用策略取胜;
通常年轻时较易用体能,以快速与密集攻击为主的技法,年长後即可利用冷静稳健的智力,参插适时的攻、守技法来克敌制胜,因此,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只要手能持刀即可学习。
3、剑道是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格斗时必需专注、认真的应付,更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来抗衡对方的攻击,以期能在逆境中磨练成长。并且,练习时常有孤注一掷,舍身攻向对方的动作,因此,不仅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也能培育出专注、果敢的性格,以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4、心灵的锻炼,一般都认为「剑道」只是外表的手脚功夫,事实上剑技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其实,行为的动机,起源于内心意念的决定,而对方出手前的对峙即成为心与心的交战。因此,仔细观察对方的心态和培养。
(五)剑道段位
初段 一级资格所有者 中学2年级以上
二段 初段资格获得后1年以上 16岁以上
三段 二段资格获得后2年以上 18岁以上
四段 三段资格获得后3年以上 21岁以上
五段 四段资格获得后4年以上 25岁以上
六段 五段资格获得后5年以上 30岁以上
七段 六段资格获得后6年以上 36岁以上
八段 七段资格获得后10年以上 46岁以上
九段 八段资格获得后 65岁以上
十段 九段资格获得后
练士 具有六段资格,有良好判断能力者
教士 具有练士六段资格,有良好指导能力者
藩士 具有教士八段资格,德操高洁、剑理精通、技术娴熟,满55岁以上
攻之 教士七段 魏方彬
攻之(一)
劍尖有威(力)否?
劍道當中構成『攻』的三個方法就是:用『劍尖攻』,用『氣攻』,用『連續招式攻』。而這三者之中的用『劍尖攻』可說是最常用、最有威力,而且學習起來最有趣味的一環。
簡言之即
我方的劍尖指向對方的『眉心至丹田』這條中心線,
從對方劍尖之
上方、下方、左方、右方
進入對方的中心線,
隨著劍尖進入的
深、淺、快、慢,
使對方因之產生瞬間的心理障礙:
即『四戒』的驚、恐、疑、惑。
這瞬間的心障之後的後續反應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會停滯;有的人會慌亂;有的人會左右搖晃;有的人會後退;有的人會前進;甚至有人會跳擊而出。假使對方產生了這些反應,這就是『劍尖攻』有效的具體證據。
根據對方這些反應之瞬間隨之予以打擊,似乎不是難事,但是假若我方『續足』不良,會讓這瞬間出現的打擊良機平白流失。就是『續足』到位,若揮劍及『手之內』(注:指兩手之協調力及輕叩動作)僵硬不夠聽應也會因打擊的不充分而失效。是故勤練基本動作使紮實是一切的基礎。『逼或誘兔子出洞』可比喻為『攻』,兔子出洞後瞬間成功抓住它是『基本功』,所以基本動作不夠好也會使攻虧一簣。
劍尖威力的強弱,雖然很難以言語敘說清楚,但在練習場上尤其是高段者與低段者對練的情況下,就可很輕易分辨出哪人劍尖強,哪人劍尖弱;一般而言,劍尖弱的人多是後退、被動、逃避的現象居多。高段者與高段者對峙時,有時雖偶然查覺對方攻過來的劍尖氣勢壓過(勝過)我方,卻必須不露出『四戒』的『驚』、『恐』、『疑』、『惑』,而應鎮定耐心的應付,等待我方的『景氣回漲』之時,才能勉力扳回並恢復優勢及主動的攻勢,是故劍尖的威力及劍尖攻勢的優劣,直接地影響劍道的強弱。
然而如何增強劍尖的威力?這個問題是為多劍士們花了一輩子在探討的功課。既然是瞬間不由然發生於心底的『四戒』問題,一切可加諸于對手增加其『壓迫感』、『危機感』、『幻惑感』、『意外感』的作為均值得試一試,但要能不遠離基本動作規矩範圍內的才是正途……
攻之(二)
劍尖篇
人的自然反應:譬如當你把手伸向別人的眼睛,當手指接近眼睛到某個距離的時候,一種人類的自衛本能會驅使他的眼皮在瞬間眨動幾下或移動頭部以閃避不經意侵入進來的異物,這對大部份人來說都是如此吧!除非某某人經過了特別的『不予反應』的訓練可以不動如山,但也很困難吧!劍道中『攻』的原理就好比是這樣,是攻人的『心』使產生自然的心理及生理反應,抓住這反應隨機予以打擊收效。這種自然反應的心理狀態稱之謂『四戒』:驚、懼、疑、惑;是須要藉著修練來消除的一種瞬間心理障礙。所以講究『不動心』,講究『心如明鏡』,講求『無想無念』-該我打的時候就抓住第一時間斷然打過去,不做多餘的疑猜。
實做上是,夾著氣勢的劍尖的逼入,隨之發生的(安全)距離『間合』的破壞,使整個態勢處在『隨時打擊都會到來』,如此這樣地顯示給對手,從而使他產生一種壓迫感、或畏懼感、或使其心動搖不安。
在距離的保握上,能從『遠的間合』(注:劍尖尚未相碰的距離以上)開始逼入而一直到對手有感應於心或有反應動作出現-這距離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反應較敏感,有的人遲鈍距離須較近才會反應,是故在此已脫離了常規『間合』的規範而可說是對『間合』的一種『守、破、離』。
重要在於施行『攻』的作為同時需有隨時打擊的準備,
以便能保握住隨時出現的打擊機會,縱使對手跳擊而出也是我方打擊良機!
攻進的步幅可大可小:小而慎密的步伐可以天衣無縫,體勢則端莊而典雅;大而豪邁的步伐則氣吞山河,豪爽而有勁。腰部微微貫注氣力地來使步伐輕快有力。由於前足採取試探式地輕輕的貼地滑行,身體的重量有大部份需由後腳承擔,但腰部卻不可以掉在身體後面以致使身體的前進缺少威壓感;前後足之間的距離自然是以從小(後足尖在前腳根左一拳寬的地方)開始往前伸展為自然;若原本站立中段的步幅就寬大,則會迫使身體過份下降、兩膝過份彎曲而減少身高的高度優勢及威壓感,不是優秀的體勢。
調息:攻進之時以能輕輕的吐氣為自然,尤要以不憋氣為要,以一種『輕鬆超然』的意想來攻進可使一切進行順利。
劍尖能由上向左下輕輕的壓住對方的劍尖,劍貼著劍輕輕滑入很有壓迫感。自己把前進的右足稍稍微偏離中心線五公分可讓對方不知不覺地暴露出正面出來……。劍尖指著對方劍鍔正下方大步攻進,極易產生『搖動其心』的效果(注:藉由吾方之劍尖藏入對方劍鍔之正下方使吾方劍尖瞬間從對方視線消失,從而使他產生一種幻惑感),倘若此時對方跳擊而出則由下方上來的『出端手』可獲得漂亮的一分;另一方面若『動搖』產生效果則由近于下段上來的『正面打擊』可成為漂亮的一分,總之由下方上來的打擊手、打擊面是極有魅力的:腰的跟進要貫注氣力,敢於把劍尖低下來需要有膽識……。
相對的兩個劍尖,輕柔地在彼此的周圍繞圈遊動,晃若兩支排成一直線的浮木,相對的兩端(劍尖)隨著水波上下左右隨意而又不離關係的起伏繞動,相互比劃成一種大自然的韻律,這就是古人留傳下來的浮木的原理。
攻之(三)
氣篇
由護套透射而出的精神力 -「氣」
「氣」以字形解之可為謂「米之」,或米充盈於內形之外,究否食米飽足而心有餘力謂之有氣?雖為嘻言,確有真意!史上著名的有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氣」,史可法的「沛然正氣」等等。
讓我們把焦點回到道館:全副護具裝備的兩個藉著竹劍而形成對峙之勢,裝束的深藍近乎是兩團黑影;而面具的橫鐵之後的眼睛卻在閃閃發亮直射出光芒;再來貫注氣力的喊聲凜然有裂帛之勢回盪在四壁內的空氣間。兩個靠近的劍尖為了爭奪有利之位(中心線)而互相作激烈的擦碰直可放出火花,同時兩足也頻繁短促的移動著,頃刻之間卻都彼此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好像兩個各自呈三角錐形的雲團以各自的劍尖為尖端在互相激烈的爭鬥著……。雖視之不見、量之不得卻可以很真實地感覺到它們的運作!這就是「氣」、或謂之「氣魄」;以現代語稱之為「精神力」或「企圖心」或「肢體語言」。也就是說「強烈的企圖心」藉著「肢體語言」的作為,通過這身深藍黑色的道服及護具及竹劍來表達出一種旺盛的「精神力」謂之「氣」!?!?
劍道裏平常修煉要求的「主動」、「先攻」、「先手取勝」、「壓迫」、「動搖」、「忍耐」、「待機」等作為,為的俱是培養「旺盛企圖心」即「旺盛劍氣」的簡易方法。動態的鍛鍊之外,尚須靜態的修為來填充 -- 那就是「自省」及「暗示」:反省自我以改進,暗示自我以加強!
心法
加強「沈穩之實」,以改進「漂浮之輕」;
培養「厚實之堅」,以成熟「尖銳之薄」;
修煉「吐息之綿長」,以延伸「急促之太短」;
恢宏「志氣之遠大」,以戒絕「格局之過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生涯青春,大道坦然。
不動如山,一源三流;
心正劍正,沛然正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剑道漫长修练的路上唯赖不懈地锻练, 加上良好的指导及身适切的反省, 可以进步快速, 及早登于堂澳. 现列出几个题目, 请大家一起反省:
「基本构形六问?」: 能有什么样的准备, 才能打出什么样的剑。
两手是否正确地以小指、无名指著力为主, 掌心空 (即食指、中指根部内的手掌部份) 地来活用「手的灵活性」?
左手与肚子之间是否留有伸缩的「腹地纵深」?
两足是否太开以致难以跳击?
後足是否有著力感?
前足是否灵活?
是否後足及丹田没有用力来站立导致感觉上的竹刀那么沉重?
剑尖是否有指向中心线 (对立两人之间的中心面)以守住「生命线」?
是否维持腹式呼吸的顺畅以避免紧张时无意识之下的呼吸停止, 导致头脑呆滞了?
反之若用胸式呼吸则肩膊上下起伏, 一吸一呼当中的变换瞬间会是一个显露于对手眼前的无法反抗的致命空隙?
面对身长较高的对手是否太仰头, 以致自己身体僵硬起来?
要保持视线的水平, 以馀光监视对手全身细微的动作为要。
完美的基本构形即自然产生一种天衣无缝的架式. 「基本心构六问?」:
有了基本身体构形而无坚强的心构仍是无生命力的空壳。
是否体会「以意导气」?--感应从脚、丹田、左手一连贯传来的气力是否充满并以之延伸到剑尖上来!
是否有把「静坐」(剑道里的静坐默想)在宁静及无念的意境延伸来站中段?
是否不够把眼光延伸至贯穿过对手的胸膛背後,而只是目光停留在对手胸前的手或剑尖?导致太短视以致易受骗?把目光的焦点设定在对手胸膛的正背面并与剑尖的延长线交会,可以构成具有魄力的中段构形。
是否有提起充盈之气,发出裂帛之声,以威胁对手?
是否下定决心,抓住对手随时会出现空隙的第一时间,舍身打击,并把决心表示出来?随後并「残心」准备。 必备的信念是否充实?
「信心」是从充份的锻练而来;是否以「平时当战时」的积极心态来迎探接每次的练习。
是否违忘了「一期一会」的教导?
优秀的心构,无异使自己产生一层无形的保护罩保护自己,同时使自己的攻击也如排山倒海,气力万钧!
「距离」: 从远的间隔(两方剑尖尚未相碰的距离)开始做〝攻-SE ME〞;而後因应著对手空隙的出现在「一刀一足间距」或更近的距离来打击,是理想的模式,练习也应在平时从这样练起。练到能把握住「多一寸即生,少一寸即死」的感觉,才属上乘。 「攻」(SE ME): 双对的两方竹剑将近的当下,以「试探」、「压迫」争夺气势、夺争生命线,随之距离的破坏,忍耐不露形色等作为,虽然看不出刀剑的挥砍,但激烈地拼出火花来的,就是「攻」!「攻」是入虎穴,抓虎子,故要有胆识,更要有万全的准备。大概剑士们拼了一辈子所追求而又难以完全的就是「攻」。
实做练习法是有:
「气攻」: --企图心声、势、肢体语言。
「体攻」: --已准备好随时可跳进打击的优势。
「剑尖攻」:--占领生命线的当下为生,失去中心线的当下为死,逼入对方产生 的空隙,随之予以打击得分是谓之「死之後打」,可得完美的一分。
「四戒」:所谓四戒,就是惊 惧 疑 惑.在决战中要能够捉住对方的四戒,在对方出现四戒的情况下给予致命一击.
「三先」:先、先之先,相对之先,後之先,此是以动作先後来分别,但心态上则完全以先、先之先来觉悟的。
「尊敬对手」:竹刀剑道是藉著持剑的对方来修练的,是故对手是砥砺(磨刀石),对手是吾师,交剑知爱。
「守礼克己」:剑道即做人,谨守以礼待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共同携手修入人间圆满的境地。
写于1997.1.5日广州
剑尖有威(力)否
简言之即
我方的剑尖指向对方的『眉心至丹田』这条中心线,
从对方剑尖之
上方、下方、左方、右方
进入对方的中心线,
随着剑尖进入的
深、浅、快、慢,
使对方因之产生瞬间的心理障碍:
即『四戒』的惊、恐、疑、惑。
这瞬间的心障之后的后续反应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停滞;有的人会慌乱;有的人会左右摇晃;有的人会后退;有的人会前进;甚至有人会跳击而出。假使对方产生了这些反应,这就是『剑尖攻』有效的具体证据。
根据对方这些反应之瞬间随之予以打击,似乎不是难事,但是假若我方『续足』不良,会让这瞬间出现的打击良机平白流失。就是『续足』到位,若挥剑及『手之内』(注:指两手之协调力及轻叩动作)僵硬不够听应也会因打击的不充分而失效。是故勤练基本动作使扎实是一切的基础。 『逼或诱兔子出洞』可比喻为『攻』,兔子出洞后瞬间成功抓住它是『基本功』,所以基本动作不够好也会使攻亏一篑。
剑尖威力的强弱,虽然很难以言语叙说清楚,但在练习场上尤其是高段者与低段者对练的情况下,就可很轻易分辨出哪人剑尖强,哪人剑尖弱;一般而言,剑尖弱的人多是后退、被动、逃避的现象居多。高段者与高段者对峙时,有时虽偶然查觉对方攻过来的剑尖气势压过(胜过)我方,却必须不露出『四戒』的『惊』、『恐』、『疑』、『惑』,而应镇定耐心的应付,等待我方的『景气回涨』之时,才能勉力扳回并恢复优势及主动的攻势,是故剑尖的威力及剑尖攻势的优劣,直接地影响剑道的强弱。
然而如何增强剑尖的威力?这个问题是为多剑士们花了一辈子在探讨的功课。既然是瞬间不由然发生于心底的『四戒』问题,一切可加诸于对手增加其『压迫感』、『危机感』、『幻惑感』、『意外感』的作为均值得试一试,但要能不远离基本动作规矩范围内的才是正途……